终端时代宣言

  张静

  场景一

  上世纪40年代,在二战的隆隆战火中,一名德国通信兵正在战场上紧张地使用一个无线通信工具来联络军情。这个工具有一个中号热水瓶大小,听筒和话筒为喇叭形,具备双工拨号通话功能。不久,曾因发明电话而广为人知的贝尔实验室,造出了一部“移动通讯电话”,但它实在太庞大,只能尘封在实验室的架子上。

  场景二

  2002年3月14日,英国雷丁大学信息控制系教授凯文·沃威克在牛津接受手术,成为世界人机合一第一人。一块边长为3毫米的芯片被植入他左腕的皮下,芯片上有100多个电极,与他手臂主神经相连,以接收神经脉冲信号。芯片再通过直接连接或无线连接的方式,把神经脉冲信号发送给电脑和智能化设备。

  场景三

  2007年3月2日,中国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一条名为“中国联通公司申请停止北京等三十省(自治区、直辖市)198/199、126/127、 128/129无线寻呼服务所涉及问题”的消息,意味着曾经风光一时的寻呼业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在其最红时,腰别BP机俨然成为大众潮流的标志。然而,后来居上的手机,以其便利性和个人性,没有悬念地抢走了BP机的生存空间。

  场景四

  2010年7月11日,苹果上海直营店在陆家嘴正式开门。上午9时,上千名排队痴守3天的苹果粉丝将国际金融中心的广场围了好几圈。许多苹果粉丝兴冲冲驾车数小时从周边赶来,甚至甘愿住帐篷、吃外卖。在1500平方米的直营店里,苹果公司准备了80台 Mac台式电脑、100部iPod随身听和60部iPhone手机供顾客体验,另有175名员工提供现场服务,场面颇为壮观。

  场景五

  David,30岁,心理学专业,一家大型IT终端企业的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设计师,正在负责一个移动终端人机界面开发的项目。上午,他和产品经理、软件工程师、用户体验专员、交互模型开发人员、软件测试人员等开了项目的开工会。David发现,以人为本的UI设计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从一开始就介入到产品开发流程中。

  大爆发

  1973年4月,当摩托罗拉公司的马丁·库帕站在纽约街头,拿着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家伙打了世界上第一通移动电话时,他可能想不到,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演变,手里的厚砖头会变化出无数分身,开创一个新的移动终端时代。

  按照正式的说法,移动终端是指“在移动通信设备中,终止来自或送至网络的无线传输,并将终端设备的能力适配到无线传输的部分。”

  在这个技术味道十足的概念背后,是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世界。

  除了本来就接入网络的PC、手机、电视以外,手表、MP3、相机、电子阅读器甚至广告牌、汽车和电表,都在迫不及待往自己体内植入通信上网功能。目之所及,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俨然成为网络终端的后备军。事实上,连“非典型”电子产品也开始赶这股潮流。最新的消息是,耐克公司推出的Nike+ 跑步鞋,通过植入传感器跟踪跑步信息,然后发送到使用者的iPod上。该产品还有自己的社交网络,可以自动发推至Twitter,还可以发送状态更新至 Facebook。

  而且,同一功能的终端形态也越来越多。仅手机而言,外观多姿多彩,针对特定人群如白领、商业精英、时尚青年、女性、老人、儿童等等的个性化、定制化手机层出不穷。

  更引人注目的是,不同功能的终端交叉产生出越来越多的混血儿。正在引领风潮的平板电脑就是融多种要素于一体,在智能手机、上网本之间开辟出一个新的中间形态,正如当年的MID。

  根据分析机构In-Stat的研究,如今的便携式终端正在呈现多网络特性和多重功能特性:

  首先,个人移动终端设备除了手机的固有特性(可以接入移动网络)之外,这些终端设备还被要求可以接入Wi-Fi、WiMAX,接收广播电台、 GPS信号,甚至于具备可以接收广播电视的特性。

  其次,各类终端基本都具有以下多媒体特性,摄像头(拍照和录像)、音乐播放、视频播放、GPS导航、游戏等娱乐或者通信功能。

  电子产品也好,非电子产品也好,无可否认的是,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移动终端家族正在加速进化成一个疆域辽阔、种族众多、兼收并蓄并且不断扩张的庞杂帝国。

  从1875年贝尔的第一部电话,到摩托罗拉的第一部手机,从曾经一枝独秀的BP机,到今天千姿百态的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帝国的崛起,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产品不得不黯然谢幕。

  上世纪40年代末期,致力于机器翻译研究的美国人,引入了双语电子词典或称“机读词典”。1985年,世界上第一台实现词典内容电子化、检索自动化的机器问世,并在消费市场掀起一股热潮。然而,2000年前后,在手机和互联网开始普及之时,电子词典逐渐暴露了其资源浪费和查阅不便的弊端,加上厂商不尊重消费者的虚假宣传,这个和手机前身起源于同一时代的产品,终于走向衰落,与手机今日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

  回首上世纪,从笨重到轻盈,从颇费周章到直接易用,从千篇一律到丰富多彩,移动终端的优胜劣汰史也是一部走向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历史。正是循着这条主线,移动终端不断加速前进,直至迅速诞生今天的帝国。

  移动终端的大爆发,是人类社会需求和供给合力的产物。

  国际互联网数据统计机构Internet World Stat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目前全球网民总数为17亿(全球人口总量为67亿)。而调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网民数量将达到22亿,其中亚洲网民数量将占到43%。另一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球移动用户总数已达到45.9亿,每年新增用户接近6亿。

  依赖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的生存常态,以至于很多人离开网络和手机都会不知所措。网络化生存的巨大现实让更多产品都开始迎合这一趋势,如果它们不成为网络的一部分,自身也将面临被替代和遗忘的风险。

  更何况,这些产品本身就存在互联互通的需求。当你用数码相机拍一幕绝美风景或突发事件现场时,将其上传到网络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当你在户外而不是跑步机上运动时,不仅想知道自己的卡路里状况并获得实时改进建议,也会想把自己的位置信息和感受传给朋友。

  技术和硬件生产能力的成熟,则从供给角度创造了这个帝国。当3G技术还在商用之路上各自生长时,传输速率更高、支持应用更广的4G和物联网概念已经从实验室走到应用;纳米技术不仅让移动终端拥有更为玲珑强劲的“心”,还能自由转变成各种形状;以联发科为代表的手机芯片TK解决方案则改变了手机产业分工模式,降低了移动终端制造门槛,加速对市场需求的响应。移动终端的生产能力让满足“连续性需求”成为可能,无论尺寸、外观还是功能,从而衍生出无限的可能性。

  移动终端时代,还将怎样突破我们的想象力?

  以人为本

  公元2世纪初,一个帝国的疆域东到美索不达米亚,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西起不列颠,北至喀尔巴阡山脉和黑海北岸,让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这就是急剧扩张的古罗马帝国。

  然而,对于任何一个庞大的帝国而言,辽阔的疆域都潜伏着危险。尼尔森在《罗马帝国》一书中认为,由于罗马世界范围广大,外来种族众多,种族的无节制混血使得罗马主体式微,最后连稳定的精神和道德标准都失去了。尽管历代有着形形色色的解释,但在罗马帝国衰亡的过程中,扩张太快并缺乏整合能力,始终都是不可回避的因素。

  遥隔千年,罗马帝国的兴衰对正冉冉升起的终端帝国提了一个醒:为避免泡沫的风险,庞杂的终端帝国也需要一个统摄之魂。

  苹果在终端上的成功让无数人探讨其奥秘。1997年,重回苹果担任CEO的乔布斯,推出了著名的《Think Different》广告,来传递苹果的价值观: “Think Different是什么?是那些具有独立的思想的人;是那些有勇气抛弃世俗的眼光特立独行的人;是那些具有空杯心态愿意学习新事物的人;是那些不甘庸庸碌碌、为了追求个人理想而不懈努力的人;是那些想改变世界的人。” Think Different的价值观决定了苹果公司的目标用户群体。而苹果公司则将全部精力放在那些“具有Think Different价值观”用户身上,满足他们的极致体验。

  正如一位苹果粉丝所言:“对Think Different的用户来说,他欣赏并且享受iMac一体机带来的桌面空间的节省和简洁,而不在意升级硬件的需求;对Think Different的用户来说,他激动于MacBook触摸板带来了四指禅神技和OSX操作系统的高效易用,而不在意MacBook金属外壳散热功用造成的外壳温度;对Think Different的用户来说,他享受iTunes管理成千上万的音乐,专辑和DJ的快捷方便,而没有直接拷贝Mp3文件和目录的需求;对Think Different的用户来说,他享受iPhone带来的掌中互联网体验,而不是当成一个U盘来拷贝文件。”

  面对越来越挑剔的用户,终端的供给者正在经历考验。正如近年来全球终端市场的格局变化所显示的那样,本位主义的技术官僚和简陋的设计思想将被市场用脚投票,而能够准确定位目标用户、尊重目标用户体验、以人为本、将创意发挥到极致的路线正在成为新的法则——在这个帝国中,没有人能面面俱到,但至少可以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那些曾经不受重视的UI设计师们,你们的新时代到来了。

  “好产品的设计原则将简化为:轻便、续航能力强、开放平台、更大的内存、完善的网络应用、足够好的屏幕、优雅的外观、高效率的操作。”在国内的一个 UCD(User Centered Design,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交流活动上,一名业内人士提出了产品的设计标准。

  按照业界的看法,UI设计师会转变为UED方向的产品经理和设计人员,从产品整体逻辑上介入设计过程,UI设计师从事的工作将包含:产品定义、键盘按键定义、ID设计可用性评估、交互设计、图形设计、原型设计、用户测试、软件实现检验、全流程用户体验评估;

  设计团队将由现在的单纯的UI设计部门,升级成产品设计部门,并且更需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传媒、营销等多领域知识的人才。

  “以目标用户为中心”的终端新法则还将被进一步强化,原因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终端价值正在向应用迁移。

  正如很多人理解的那样,iPhone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终端功能的本身,更多的是开创了App Store这一新的服务模式,这是苹果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无法被轻易模仿和复制的。

  形成对比的是拥有辉煌过去的Palm公司,尽管在终端性能上表现出色,但其Web OS的研发周期过长和应用的匮乏,导致用户热情持续降低。

  如果我们看看那些在App Store上取得成功的应用,就会发现“应用为王”将强化对用户的重视:Foursquare提供了一种刺激用户去晋级和获取实惠的机制;植物大战僵尸满足了玩家在移动零碎时间里集中精力参与游戏的需求;名为“iChalky”的小应用,则可以将某个名人的脑袋安到一个只有肢体的火柴小人上,然后利用手机的重力感应左右摇晃令其摆出各种滑稽造型,满足了年轻人喜欢恶搞的心理。

  快速扩张的终端帝国将面临一个演化历史上的选择,能否抓住“以人为本”的灵魂,将成为危险与机会的转折点。而对于眼下终端混战的参与者来说,以小克大、以弱胜强也并非不可能。

  时代之巅

  1984年10月26日上映的《终结者1》让人类的异化成为科幻电影的一个主流命题。对于一部分科学家和未来学者而言,人类才是毋庸置疑的终极终端,也将是终端帝国的最终统治者,而人机合一就是成为最终王者的途径。

  凯文·沃威克对于人机合一的体验显然很享受。这位大学教授的童年梦想来自于40多年前的一本书《终极人类》(The Terminal Man),书中一个8岁英国小男孩沉浸在半人半机器的“电子人”世界中,幻想在自己体内也植入一颗强大的“心”。40年后,他终于成为了“电子人”:“当我走向实验室时,大门就自动打开了;经过走廊时,灯一下全亮了;走过正门时,电脑会和我打招呼,‘嗨,凯文,你好吗?’”所有由电脑控制的房间都能识别他,并且在接到新邮件时通知他,自动下载他的电子邮件。在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他利用神经脉冲信号,在4000英里之外成功控制他实验室内一台电脑。

  然而,这种人机合一究竟是不是一种异化?普通人是否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接入网络?从“以人为本”的商业法则来看,这种以人为载体的终端很难规模化和商业化应用。

  彷佛是一种折中,向人体直接植入机器的想法被更温和的人机互动取代。比尔·盖茨曾宣称:10年之内,人与计算机的交流将不再通过键盘,而是直接使用语言,甚至意念。2007年,日立公司开发出脑控电子装置技术,只要做一做心算,或者心中哼一首歌,便能推动一列玩具火车前进,此项技术的一大好处就是不用在脑内植入感应器。

  事实上,正如业内人士指出,技术的真实发展趋势,往往与纯技术的幻想有着巨大的差距。

  19世纪70年代,科学家对未来的预测是以电为动力的“电马”将取代马匹,拖着马车走在20世纪城市的街道上,而天空中则会飞行着冒着长烟的蒸汽飞机……尽管现在看起来,这些预测很有些荒诞,但当时却有实实在在的实验案例。法国工程师阿代尔曾经于1890年制造出蒸汽飞机并试飞成功,比公认的飞机鼻祖莱特兄弟早了13年。

  然而,从商业应用的角度看,蒸汽动力的飞机难以解决携带大量燃煤的问题,并且不容易获得比较高的速度。而与汽车轮子相比,“电马”需要先把发动机的活塞运动转化为马腿走路的运动形式,才能前进,能量利用效率是在太低。

  低成本、易用、安全、符合用户生活习惯、不与文化和精神力量冲突……假如未来有一个终极形态的终端,一定是符合人性的、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和承受的。

  微软在沃顿商业技术会议(Wharton Business Technology Conference)上播放的一段视频,展示的是未来10年微软将为生活带来的变化——

  没有冷酷的金属,没有炫目的光芒,没有神秘的蓝调,没有抽象的数字,未来科技没有呈现“硬科幻”式的震撼,而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娓娓道出轻松和温情:

  自动显示温度的咖啡杯、分析植物成分的透镜、像神笔马良一样在玻璃墙上画出会叫的狗和会飘走的云、办公桌上的虚拟显示屏和鼠标、显示目的地实时信息的登机牌、舷窗上的信息、随时更新和播放视屏新闻的触摸式电子报纸。当终端无处不在时,未来生活反而变得简洁和质朴,正如视频中无处不在的绿色花园。

  相信很多人都会被这一畅想片段感动,因为科技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为我们服务,融洽地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站在终端时代巅峰上的,将不是一个装着芯片和机械手的人类,而是一个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用各种工具接入网络的普通人。他需要的,只是自己的指纹、瞳孔和被尊重的心情。


微信扫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扫码关注5G通信官方公众号,免费领取以下5G精品资料
  • 1、回复“YD5GAI”免费领取《中国移动:5G网络AI应用典型场景技术解决方案白皮书
  • 2、回复“5G6G”免费领取《5G_6G毫米波测试技术白皮书-2022_03-21
  • 3、回复“YD6G”免费领取《中国移动:6G至简无线接入网白皮书
  • 4、回复“LTBPS”免费领取《《中国联通5G终端白皮书》
  • 5、回复“ZGDX”免费领取《中国电信5GNTN技术白皮书
  • 6、回复“TXSB”免费领取《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图解
  • 7、回复“YDSL”免费领取《中国移动算力并网白皮书
  • 8、回复“5GX3”免费领取《R1623501-g605G的系统架构1
  • 本周热点本月热点

     

      最热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

    最新技术文章

    最新论坛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