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前生:粗重黑匣传音(组图)

相关专题: 无线
大哥大美女
大哥大美女
民国时期的电话。
民国时期的电话。
1951年的电信所。
1951年的电信所。
上世纪80年代,乘客在火车上用"大哥大"。
上世纪80年代,乘客在火车上用"大哥大"。
1987年11月,中国第一个移动商用网络。
1987年11月,中国第一个移动商用网络。

  粗笨的大哥大和它的长天线已定格在历史的长卷中,但至今仍值得人们回味

  人们从封闭走向开放,仅仅只有激情和想法肯定是不够的。1987年进入中国的移动电话,无疑成了加速人们信息沟通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移动电话刚刚进入内地的时候,有一个奇怪的名称,叫“大哥大”。这其实是港澳地区帮会头目的称谓。而在毗邻香港的广东,省长叶选平成为最早的体验者。

  当年“一块砖头” 如今“半个烟盒”

  广州移动通信从“大哥大”的贵族化一路走到今日的平民化

  ■新快报记者 余亚莲 实习生 易小华 吴益丽

  广州是全国最早使用移动电话的城市。据电信老员工于法森回忆,1987年11月,广州在全国率先开通“大哥大”。当时,广东省省长叶选平是第一个用户,“旁人看见省长拿着个黑匣子都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

  叶选平是广州首位用户

  1987年11月20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胜利召开。大会主席台上,广东省省长叶选平满面春风地环视着这座崭新的现代化建筑和四周看台上黑压压的观众,抑制不住的兴奋尽情地显现在脸上。

  突然,一阵悦耳清亮的声音在他桌前一个砖头般大小的黑匣子里响起,他立即伸手拿过这个黑匣子,大拇指往一个小键按了一下,又有些生疏地把它靠在耳边。黑匣子里立即传来清晰的声音:“叶省长,我是电信广州基站,我们的网络刚刚开通,现在向第六届全运会提供服务,您能听清我的声音吗?”“非常清晰!”叶选平高兴地回答。

  原来,这个黑匣子是电信部门给省长试用的“大哥大”,六运会时,线路也刚刚开通,电信的老员工们都将叶选平所说的“非常清晰”誉为“天河第一声”。

  大哥大只有通话一功能

  这是中国内地第一次出现并正式使用移动电话,随后,北京、上海等地紧随广州的潮流开始使用起移动电话。如此说来,广州还真不愧是电信方面的“大哥大”。

  “大哥大”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步入了移动通信时代。1987年,广东为了与港澳实现移动通信接轨,率先建设了900MHz模拟移动电话系统。摩托罗拉也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推销移动电话。这种重量级的移动电话,厚实笨重,状如黑色砖头,重量都在一斤以上。它除了打电话没别的功能,而且通话质量不够清晰稳定,常常要喊。它的一块大电池充电后,只能维持30分钟通话。虽然如此,“大哥大”还是非常紧俏,有钱难求。当年,“大哥大”公开价格在2万元左右,但一般要花2.5万元才可能买到,黑市售价曾高达5万元。这不仅让一般人望而却步,就是中小企业中能买得起的人也不多。

  出现了炫耀攀比式消费

  让摩托罗拉公司也没有料到的是,“大哥大”很快就得到了当时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青睐。由于“大哥大”身躯庞大,使用它的人也多是商界大哥级的人物,物随主贵,很快成为身份显赫的象征。那年头,人们对私家车没什么概念,也很少心生羡慕。那时你开一辆宝马车出门,别人也以为是公家车,远远不如“大哥大”那么耀眼。很快人们以拥有“大哥大”为荣,开始了一种炫耀攀比式的消费。

  性格外向的人,会整天手拿“大哥大”,吃饭喝茶谈判,往桌上一放,就像押上了一个富贵的筹码和权杖,立刻会获得多一份尊重,生意谈判也因此变得轻松。性格收敛的人,会将“大哥大”放在擦得铮亮的老板包中,老板包夹在腋下。适当时拿出来,拉出长长的天线,花上一元一分钟的话费,在人群里喊上一句:“喂!喂!听不清,你再说一遍。”便引来无数惊羡的目光。那个年代的人们很淳朴,从不隐藏自己对别人的仰慕之情。很多人因为有了“大哥大”,迅速打开了自己的社交圈。一时间,梳大背头、抹发胶、手持“大哥大”,成了不少人理想中的富人形象。

  今天连拾荒者都有手机

  当年人们一丝一毫也不会料想到,在20多年以后的今天,就连街边拾荒者手里都会有一个小巧玲珑的手机。虽然粗笨的“大哥大”和它的长天线已定格在了历史的长卷中,但那些妙趣横生的场景,仍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因为横空出世的“大哥大”,曾经把中国人的生活引向一个新境界。

  讲述

  中国第一位大哥大民间用户出自广州

  天价手机助他做赢生意

  ■吴明 整理

  目前公认国内的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出自广东。1987年,为了配合在广州举行的六运会,广东邮电局下属的无线分局准备推出第一批共100部模拟移动电话,而现任广东中海集团董事长的徐峰,就是当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87年11月,一位在广东省邮电局的亲戚告诉徐峰,可以帮他办理一部模拟移动电话。在商业上小有成就的徐峰经不住新技术的诱惑,买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成为中国首位手机用户。当然代价是不菲的,徐峰曾对媒体透露,“当时邮电局的人还不知道这手机应该卖多少钱,他们叫我押下了一张2万元的支票,先把手机拿走。”这个价格,在当年足以买一部丰田牌农用车,而到手的这部NEC模拟手机,不仅拨打电话时需要拉出天线,而且还“死沉死沉”。

  徐峰回忆道:“1987年11月2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成为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虽然购买模拟手机花费了2万元,入网费6000元,但是手机解决了我进行贸易洽谈的急需,帮助我成为市场经济第一批受益者。”

  买了手机之后,还得有号码。当时的手机是模拟机,没有SIM卡。首批100部模拟手机的号码,是六位数字的短号,号段从901001至901099。出于广东人“吉利”偏好,徐峰挑选了901088作为自己的号码。最初使用时,徐峰发现,模拟网络信号还不错,不过只能在广州市内打手机,此后随着深圳、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网络的开通,漫游才第一次实现。

  带着大哥大同老婆“捉迷藏”

  老电信甚为自信:电信潮流我基本没拉下过

  口述 逄忠群 七十年代广州电信员工

  采写 易小华

  逄老1976年刚从农村出来,就到了广州电信做地下电缆工,可以说是广州电信最老一辈的员工了。说起“电信”,他就像谈起一位“老友”一样,滔滔不绝。说起自己在广州电信工作的那段日子,逄老更是声情并茂,眉飞色舞,迫不及待地要和记者分享他的“威水史”。

  当年用电话换新书

  电报、电话很早就有了,但一开始,一般是较大的单位或是局一级以上的领导的家里才会有电话。而最初的电话事实上也不像现在电视剧里面的古董电话那样,很华丽很特别。“像电视剧里的那种古董电话是解放前才有的,那叫奢侈品,当时是没有的。七八十年代我们用的是那种叫黑胶木电话的固定电话。它很重,拿起来一放下,就‘哐啷’一声,吓人一跳。”说起黑胶木电话,逄老似乎来了劲,马上转到他的“威水史”来。

  “到了1978年,就开始有各种各样的塑料电话了。有红的,绿的,因为是塑料做的,轻便很多。以前用黑胶木电话的人都想换新的这种塑料电话。当时刚打倒四人帮,像我这种年轻人很渴望知识,很想多看书。当时的书很珍贵,很难买,有钱也未必买得到,那时候新华书店里一有新书,马上会排起长长的队伍,枪手得很。为了能买到书,大家时常要走“后门”,和书店老板打好关系。幸好我是电信员工,那就有了最大的优势。”逄老说着不禁得意洋洋起来。

  “他那店里本来是用黑胶木电话的嘛,我就说,我给你留一个红的塑料电话,你要是有什么好书,给我留着吧。那老板爽快地答应了。还记得1978年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到沙河的广州皮鞋厂想买几对皮鞋,老板一点面子都不给,开了证明也不卖给我们。嘿!到了80年代中期就不同了,不知道有多少公司和私人想装电话。鞋厂老板看见我们马上就说‘你只要可以帮我装一台电话,我给你们一人送一双。’所以说啊,那时固定电话的供求关系变化真是太大了。”

  维修电缆自创绝招

  虽然地下电缆工是当时电信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但逄老一说到自己的工作却是一脸的自信与自豪。

  “你知道怎么修电缆吗?就是地面有个井,打开它钻进去,人家不知道还以为是下水道工人呢!”逄老幽默地说。

  “当时我们维修电缆,首先用空气机往里面灌气,铅皮如果漏气了,里面的气压就会不稳定,这时候再拿气压表逐节逐节地测,就能查出哪一节漏气了。当时我们就是这样维修的,虽然方法比较笨,却是我们的绝活。架空电缆也一样,我们用自行车气泵往管里面灌工业乙醚,乙醚味道很难闻,我们就坐在电缆上面,一边爬一边拿鼻子嗅,当时我们又叫‘坐天车’。当闻到某一段电缆味道很重的时候,就拿肥皂水往那地方一涂。哎,一看见有泡泡出来了,就说明漏气了。现在很少看得到这种情景了。以前每一家每一户一条电线,‘全程全网’,等于说你打全国任何一个地方,比如北京上海,就可以理解为你这一根线就扯到北京扯到上海。现在是光纤电缆,先进多了,它怎么维修我反倒不清楚了。”

  有种病叫做“唔得闲”

  以前当地下电缆工其实是一种危险工种,因为容易中毒。“这个工种是有毒性的,因为喷枪是有汽油的,电缆皮是铅,是重金属,我们以前也不大懂,也不会去注意。只知道我们的待遇特别好,工资比别人高两块。别的二级工人是四十一块五我们是四十三块五,而且每个月有半斤的白糖,半斤的花生油,半斤的猪肉补贴。当时一家人的猪肉补贴也就不到一斤,所以当时我们就很开心啊,但其实身体上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当时很多工人就有那种叫“唔得闲”的病,就是到处动,全身晃来晃去,这都是铅中毒的表现。”说起这些,逄老一脸无奈。

  “改革开放以后,就开始懂得给工人做体检了。我就是铅中毒超标,后来就不让我继续干了。当时我怎么会料到呢,‘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大家都是苦干死干,那时候若是戴口罩了,人家反而会觉得你这人奇怪,觉得你资产阶级思想怎么那么严重,怕苦怕累还戴口罩啊。后来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规定所有人都要戴口罩。”

  用大哥大被人“孖机”

  谈起自家的珍藏,逄老说不得不提他家1993年买的那一台大哥大。“电信的潮流我基本上没拉下过。大哥大我是1993年就有了,当时两万一部。当时我们叫它做‘大砖头’,打人都足够了。”逄老说着嘻嘻地笑了。

  一向对电信工具非常敏感的逄老还发现了大哥大的一个小秘密。“大哥大信号不好,很多地方没有信号。如果我想隐瞒行踪,‘收不到信号’是最方便的借口。但这里还有一个小窍门。”逄老眼珠子机灵地一转,卖了个关子。

  “比如我老婆想知道我在哪里,我不想让她知道,我就会说没有信号。但是我不能关机,否则手机的回复会说,‘对不起,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怎么办呢?我发现可以用“瞬间停电”的办法解决。我把手机电池掰开,然后再插上,它的回复就会变成,‘对不起,您所拨打的用户不在服务区,’当时这可是个惊天动地的秘密,后来这个秘密马上传开了。”

  不说还不知道,虽说用大哥大很威风,但其实在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逄老就跟记者说起了他朋友的一段“辛酸史”。

  “当时的贼技术很高超,比现在的还厉害,好多人用大哥大都被人‘孖机’了,我朋友就是其中一个。当时他是做皮鞋生意的老板,那些贼偷窃了他的号码,用他的号码来打国际长途!当时的电话费可是很贵的啊,一块钱一分钟,多少人是拿着大哥大,摆在那里都不舍得打。所以被人‘孖机’在当时是很大一件事情了。我的朋友那次是倒大霉了,被打了十几万的电话费。幸好到了1998年,改用了EMS,技术上成熟了,模拟信号不能再被模拟了,不会再被人‘孖机’,大家才放心了。”

  BP机风光十几年

  在寻呼台一头聆听并传达这些爱情语言或者家长里短的就是寻呼台的寻呼小姐们,她们在幕后通过电波感受这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

  刘大姐曾是中铁寻呼光信台的总领班。从1993年建台开始,刘大姐就担任光信台的总领班一职,一干就是14年。到2007年3月,她终于坚持站完最后一班岗,光荣退休了。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寻呼员是个热门行业,工作环境好,待遇也高。那时,电脑还没有普及,五笔字型和打字速度是这个行业的技术门槛。口齿清楚,声音条件好的人比较有优势。尽管刘大姐刚工作的时候已经过了四十,但是甜美的声音让人觉得电话那头的她还是个小姑娘。

  “干我们这一行声音特别重要。”刘大姐说。寻呼员和话务员一样是声音行业,电话那头的人看不到正在为他服务的寻呼员的脸,所以如何把这声“您好”控制得热情、亲切、得体是每个寻呼员都要学习和反复练习的。

  谈起工作的成就感,刘大姐回忆到,那时每天的寻呼高峰是在早上9点前和下午5点后,“需要我们寻呼叫早的用户很多。”刘大姐笑称他们是用户最忠实的闹钟。“下午五六点钟,我们又成了用户的信使,晚饭吃什么,家里缺什么,下班在哪儿等……大都是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尤其是大年三十的夜里,虽然寻呼员要坚守岗位不能与家人团聚,但是当新年钟声响起时,5万条知心暖肺的祝愿经我们的手指一一传递出去,那种满足呀,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种被人需要、被社会认可的感觉。”

  这种被人需要的、被社会认可的感觉持续了5年之久。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004年,寻呼机用户的数量逐年递减,由原来最红火时的十几万用户跌至几千用户,天壤之别的差距让刘大姐这样的寻呼人不得不面对并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

  回首自己的工作经历,“通信”二字一直陪伴刘大姐左右,但是今日的“通信”早已不是昔日的模样。刘大姐有些黯然:“老话儿讲,人年轻的时候学会一门手艺,这辈子都不会饿肚子。但是这话绝对不适合通信行业,从我20世纪70年代做话务员第一次摸摇把电话起,到后来的寻呼机、手机、互联网、IP电话,仅仅三十几年时间,通信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是一个永远能带给我惊讶,让我一生都在不断学习的行业!”(选自《参考文摘》)

  瞬间

  大哥大美女

  时间:1992年

  随着广州在全国率先开通模拟移动电话系统,移动电话“大哥大”首次在六运会上使用。随后“大哥大”推出市场,立即受到市民特别是有实力的个体户的青睐。

  定格

  5201314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哥大”昂贵得让普通老百姓无法接受的年代里,从十几岁的中学生到做生意的老板,从热恋中的情侣到忙于工作的公司职员,几乎每人一“呼”。“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2597758”(爱我就亲亲我吧)一定让很多人记忆犹新。今天寻呼机虽然成了收藏品,但很多人来说,录呼机却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不能磨灭的记忆。很多当年的大学生正是通过4年的“数字恋爱”,把女友“呼”成了老婆。

  比大哥还大

  “大哥大”的说法据说源于香港《文汇报》,该报称,移动电话售价贵,最早使用者甚少。当时在香港影坛中红得发紫的功夫演员洪金宝最早使用这种电话。由于洪金宝在影圈中特别是在武师圈中地位独特,人称“大哥大”。见报多了,便成了通称。又因为成龙叫“大哥”而洪金宝比成龙大,所以人称“大哥大”。

  BP机一响,抬头找红棉

  红棉亭曾是全国20多个城市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可以说是广州的一个品牌。“BP机一响,抬头找红棉”的往日情怀至今让许多广州人怀念。红棉亭是上个世纪90年代,广州市政协作为一项民心工程,为大龄失业下岗人员和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而设立的。红棉亭项目于1993年12月16日获得批准,全市像红棉亭这样有人值守的公共电话数量最高峰时,曾有3万台。

  留声

  有事CALL我

  大时代

  1936年,广州与上海、武汉三地在全国首先开通无线电长途电话。次年,广州首次开通国际无线长途电话业务,广州自此成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的通信枢纽以及我国电话业发展较早、业务量较大的城市。

  1984年5月1日,广州开通全国最早的无线数字寻呼系统,市民们第一次有了“BP”机这种可以随身携带、小巧的通信工具,广州又多了一种新的通信方式。

  1987年11月18日,广州开通模拟移动电话系统,首先在六运会上使用,俗称“大哥大”的移动电话一经推出市场就受到市民特别是有实力的个体户欢迎。11月,广州开通了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首批用户达700个,广州成为全国最早使用移动电话的城市。

  1993年,广州全年市话放号超过20万户,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市话用户超过50万户的城市。

  1995年10月,广州电信在全国率先开通了互联网。同年,“广州视窗”网站于广州诞生,它是中国第一代纯中文信息网站,被喻为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

  2009年8月,广州宽带用户达到180万。

  明日推出(38)南风北渐·港澳之旅

  本专题版面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广东省档案馆提供。个别图片作者不详,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来!让我们一起讲述一段历史

  读者们:您对今日的话题有话要说吗?您有相关的图片和故事希望分享吗?欢迎马上来稿或来电,我们将择优刊发,有价值的资料转交广东省档案馆颁证收藏。

  新快报·广东省档案馆


微信扫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扫码关注5G通信官方公众号,免费领取以下5G精品资料
  • 1、回复“YD5GAI”免费领取《中国移动:5G网络AI应用典型场景技术解决方案白皮书
  • 2、回复“5G6G”免费领取《5G_6G毫米波测试技术白皮书-2022_03-21
  • 3、回复“YD6G”免费领取《中国移动:6G至简无线接入网白皮书
  • 4、回复“LTBPS”免费领取《《中国联通5G终端白皮书》
  • 5、回复“ZGDX”免费领取《中国电信5GNTN技术白皮书
  • 6、回复“TXSB”免费领取《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图解
  • 7、回复“YDSL”免费领取《中国移动算力并网白皮书
  • 8、回复“5GX3”免费领取《R1623501-g605G的系统架构1
  • 本周热点本月热点

     

      最热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

    最新技术文章

    最新论坛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