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传送网标准进展

相关专题: 中兴通讯

摘要:全球运营商正致力于构建自己的下一代IP包交换网络,网络逐步迈向全IP化。不断增长的数据业务对网络的带宽、服务质量(QoS)、操作维护管理、可靠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IP网络业务融合(如视频、语音、数据融合)需求以及多业务统一的承载需求,进一步驱动传送网技术与数据网络通信技术融合。分组传送网技术应变化而生,分组传送网标准发展迅速。

关键字:分组传送网;多协议标记交换;流量工程;运营商骨干桥接

英文摘要:Many global operators are currently constructing next generation IP packet-switched networks, with the view of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full IP-based networks. As data services increase, improvements in bandwidth, Quality of Service (QoS),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OAM), and network reliability are required. The convergence of network data transmission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has been driven by IP convergence services (including video, voice, and data), and a unified multi-service load demand. The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PTN) has come into being to meet these requirements, and the PTN Standard is developing rapidly.

英文关键字:PTN; MPLS; traffic engineering; provider backbone bridge

分组传送网(PTN)的代表性技术主要有两种:由以太网发展而来的支持流量工程的运营商骨干桥接(PBB-TE)技术,以及由传送网和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发展而来的基于传送的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TP)技术。

PBB-TE源于运营商骨干桥接(PBB)技术。采用在内层的用户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之外封装外层的运营商MAC的结构,取消MAC地址学习、生成树和泛洪等无连接特性的功能,使其具有面向连接的特性,并提高了网络可扩展性。

MPLS-TP是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技术,具有流量工程能力,能控制和使用网络资源。MPLS-TP的数据转发平面是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定义的MPLS的子集。MPLS-TP是既具备MPLS的特性又满足传送需求的技术。它具有可靠的保护机制、保障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具有扩展的运行维护管理(OAM)等特性。
从目前产业化的角度来看,MPLS-TP技术相比PBB-TE技术拥有更多的厂商和运营商支持,未来在网络上规模部署的可能性也更大[1-4]。

1 PBB-TE技术

IEEE 802.1Qay PBB-TE技术的基础是IEEE 802.1ah定义的运营商骨干桥接(PBB)技术,通常又称为MAC-in-MAC,是一种基于MAC堆栈的技术。用户MAC被封装在运营商MAC内,通过二次封装对用户流量进行隔离,增强了以太网的可扩展性和业务的安全性。PBB的关键是在MAC-in-MAC封装中引入了24比特的业务实例标签(I-TAG)标志业务。

PBB-TE可为以太网提供面向连接的转发模式,使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专用以太网链路,实现有保证的确定的性能。即PBB-TE能够在城域以太网上提供严格的QoS。PBB-TE的主要特征是关闭了MAC地址学习、广播、生成树协议、组播功能等传统以太网功能,从而避免广播包的泛滥。PBB-TE具有面向连接的特征,通过网络管理系统或控制协议进行连接配置,并可以实现快速保护切换、OAM、QoS、流量工程等电信级传送网络功能。

PBB-TE技术采用IEEE 802.1ag作为PBB-TE隧道维持的信令协议以持续地监视网络中的隧道状态。当主用隧道失效时会把业务自动转移到预先建立的备用电路上,增加了隧道必要的弹性。

2007年3月,IEEE批准了PBB-TE项目立项授权申请,并成立了IEEE 802.1Qay项目开发任务组。2007年4月,IEEE 802.1组确定开始PBB-TE(IEEE 802.1Qay)的数据平面标准制订工作。2008年1月,Draft 1.1通过了工作组投票。2009年1月,IEEE推出了802.1Qay项目的D5.0版本草案,随后进行了发起人团体投票。2009年8月,IEEE正式发布了IEEE 802.1Qay-2009标准。

尽管IEEE 802.1Qay已经正式发布了,但在保护方面其只是规范了流量工程服务实例(TESI)的端到端保护。为了提高PBB-TE的可靠性和灵活性,许多公司在2008年7月的全会上提出了关于PBB-TE段保护(一种局部保护)的立项申请,并对是做基础架构的局部保护还是TESI的局部保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当时的结论是目前项目做基础架构保护,如果后续有对TESI进行局部保护的需求,则再对该项目做改善。在经过了1年的讨论之后,最终PBB-TE分段保护的立项申请在2009年7月的全会上获得了通过,其项目编号为IEEE 802.1Qbf。在2009年9月,802.1工作组推出了该标准的第一版本D0.0草案,并进行了第一次任务组投票。在2009年11月全会上,主要讨论热点是关于重叠的保护组问题。

关于PBB-TE控制平面,目前有两种可用于动态配置PBB-TE隧道的技术:提供商链路状态桥(PLSB)技术和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技术。其中PLSB技术是IEEE 802.1工作组正在制订的802.1aq协议;而GMPLS是IETF通用控制与测量平面(CCAMP)工作组正在制订的PBB-TE的相关内容,此工作需要和IEEE在数据平面的标准化工作相协调。目前IETF CCAMP工作组中关于PBB-TE控制平面的文稿主要有使用GMPLS控制以太网的需求、架构、控制协议等几篇草案。

2 MPLS-TP技术

2.1 发展历程

早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门(ITU-T)SG15就开始了T-MPLS的标准化工作。T-MPLS即传送多协议标记交换,是在MPLS技术的基础上,基于传送网的网络架构。T-MPLS对MPLS进行了简化,去掉了与面向连接无关的技术内容和复杂的协议族,增加了传统传送网风格的OAM和保护方面的内容。

2006年,ITU首次通过了关于T-MPLS的架构、接口、设备功能特性等3个标准建议,随后OAM、保护方面、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建议相继制订。

2007年9月份,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ITU-T SG15 Q12+Q14中间会议上,IETF派出的代表小组指出ITU-T目前已有的和正在发展的T-MPLS标准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使用了MPLS协议的保留字节、保留编号等,但是没有和IETF协商,造成冲突,而MPLS协议的核心是由IETF定义的。

2008年2月份,在日内瓦举行的ITU-T SG15全会上,Q12和Q14小组报告了关于T-MPLS协议的争论。大会为此专门成立了联合工作小组(JWT),由ITU-T的T-MPLS Ad Hoc组和IETF的MPLS互操作性设计组(MEAD)组成,专门做T-MPLS的评估工作。JWT的主席由Q12的报告人Malcolm Betts和IETF代表David Ward共同担任。
2008年4月JWT经过一系列的电话会议讨论,决定ITU-T与IETF合作开发相关标准。ITU-T将传送的需求提供给IETF,并通过IETF的标准程序扩展MPLS的运行维护管理、网络管理和控制平面协议等,使之满足传送的需求。技术名称更改为MPLS-TP,由IETF定义MPLS-TP,MEAD负责。

2008年7月,IETF 72次会议上MPLS-TP相关个人草案首次发布,包括MPLS-TP需求、MPL-TP框架、MPLS通用随路信道、MPLS TP网络管理需求、MPLS-TP OAM分析、MPLS-TP可生存性框架、MPLS-TP OAM需求等。
2008年12月ITU-T SG15全会上,WP3公开讨论了T-MPLS/MPLS-TP的相关文稿及联络函。为了统一认识,消除偏差,WP3主席使用JWT提供的PPT中的7到10页的内容来进行解释。MPLS-TP标准由IETF和ITU-T联合开发。图1所示为IETF和ITU-T在MPLS-TP方面的关系。ITU-T暂停T-MPLS的标准工作,已发布的T-MPLS标准保持不变,直到IETF相关标准稳定后,ITU-T再据此进行相关标准的修订或开发新的标准,并更名为MPLS-TP。
2009年3月IETF 74次会议前MPLS-TP需求、MPLS-TP框架、MPLS-TP网络管理需求、MPLS通用随路信道、MPLS-TP OAM需求等草案成为工作组文稿。

2009年5月ITU-T SG15 Q9、Q10、Q12、Q14举行联合会议讨论MPLS-TP相关标准的修订工作。编辑者(Editor)们提供了G.8110.1、G.8110.1 amd1、G.8112、G.8121、G.8131、G.8151、G.8101标准的修订版本及G.8132草案、G.mpls-tp oam草案。会议同意按照G.8110.1、G.8101、G.7712、G.8112、G.8121、G.8131、G.8151的顺序进行标准的通过。

2.2 标准进展

2.2.1 ITU-T标准进展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9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2008—2012年)研究期第二次会议。开展Q9、Q10、Q12和Q14关于MPLS-TP的联席会议,讨论了多份IETF联络函,且产生了多份联络函。

(1)TD218-WP3“LS:IETF中MPLS-TP工作的重新架构”。IETF通知ITU-T,将撤销IETF MEAD工作组。目的是将MPLS-TP的标准化工作,按照正常的IETF标准化程序来进行。这样,就允许所有参加IETF的成员更早地参与到MPLS-TP的工作中。MPLS-TP的工作将在IETF 5个相关工作组中。关于MPLS-TP的讨论可以利用IETF MPLS-TP邮件列表来进行。路由域主席Adrian Farrel代表IETF总体协调MPLS-TP的工作,具体的工作计划由5个工作组主席进行推进。为和ITU进行协调,建立了协调委员会。会议成员包括ITU-T各个研究课题主席、WP3主席、SG15主席,IETF各个工作组主席、路由域主席。该委员会定期碰头,交换信息,促进MPLS-TP标准工作。该委员会成员情况和会议的情况通过邮件列表提供给ITU-T参加人员。原来的JWT和Ad Hoc保持不变,但是Ad Hoc的网站将进行更新以反映当前的工作。

(2)TD167-WP3“LS - New version of the MPLS-TP process document available”旨在解释IETF正常的流程,以及和ITU-T的互动。这有助于ITU-T成员理解IETF的流程,并根据流程参与IETF工作。该文档目前是工作组草案,并将继续推进,最后可能会以历史RFC发布。该草案应根据TD218-WP3进行更新。ITU-T对该草案提出了一些意见,并向IETF发送了联络函。

(3)TD200-WP3“LS:Progress report on MPLS-TP documents”提供了IETF关于MPLS-TP已发布的RFC和正在开发的标准清单。TD201-WP3“LS - Project Process and Outline Schedule”提供了开发RFC所涉及到的步骤。工作组的最后召集是RFC发布流程上的关键路径。RFC的最后召集一般需要两周时间。由于最后召集还有可能重复进行一次,那么20个标准,就大约需要80周的时间。为了节约时间,应尽可能的避免重新进行最后召集。因此,希望ITU-T专家尽可能在MPLS-TP文档开放的早期就提交非正式意见。这样就可能排除或最大限度地减少ITU-T在最后召集阶段正式审核时的重大意见分岐。

 

作者:杨剑   来源:中兴通讯技术--2010年第3期 总第91期
微信扫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扫码关注5G通信官方公众号,免费领取以下5G精品资料
  • 1、回复“LTBPS”免费领取《《中国联通5G终端白皮书》
  • 2、回复“ZGDX”免费领取《中国电信5GNTN技术白皮书
  • 3、回复“TXSB”免费领取《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图解
  • 4、回复“YDSL”免费领取《中国移动算力并网白皮书
  • 5、回复“5GX3”免费领取《R1623501-g605G的系统架构1
  • 7、回复“6G31”免费领取《基于云网融合的6G关键技术白皮书
  • 8、回复“IM6G”免费领取《6G典型场景和关键能力白皮书
  • 本周热点本月热点

     

      最热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

    最新技术文章

    最新论坛贴子